Skip to main content

缘起

如今,世界各地资讯科技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往日渐频繁、密切。然而,在忙于追求物质同时,人与人相处之间也少了礼节与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冲突与矛盾也就相继地产生。

文明的体现在于礼仪的实践。礼仪的实践将会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以慈悲柔和的方式处理或应对将可消弭彼此间的怨恨。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礼仪不仅显示我们的修养和素质形象,甚至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功。

多一份礼仪,就多一份和气。只要以礼待人将有助消融彼此的矛盾与芥蒂。只有重视礼仪,社会才会更和谐、安定;我们也活得更健康、快乐与安。

观自在进而推出《慈悲礼仪建社会》在于唤醒大家对社会失序,礼仪薄弱的觉醒,以共同缔造和谐礼仪社会。

慈悲持素救地球慈悲孝悌圆家庭慈悲法门净身心

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中可划分为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礼仪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今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伦秩问题。

亲子之间的疏离、夫妻之间的失和、师生之间的争端、上下之间的失信等都在在地发生。社会的乱秩是因为世人缺乏感恩惜福的心,自私自利的心态与个人主义的追求。

现代人的普遍问题在过度自我、自私与缺少慈悲的精神,不懂尊重礼敬别人。佛陀主张,有情众生互为亲眷,互为父母子女,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尊重、恭敬、供养,以求彼此好生好活,以结善缘。

阿含部的《善生经》中,佛说 “六方礼”,即是说 “六种人际间应彼此相互尊重、爱敬、厚待的规范”。

佛陀的六方礼是在慈悲平等、相互报恩、尊重礼敬的理念下所建构成的。

慈悲持素救地球慈悲孝悌圆家庭慈悲法门净身心

佛门礼仪

学佛行仪,是佛弟子不能缺少的礼节,只要是佛弟子,就必须知道佛门的规矩。太虚大师说:“仰止于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六祖大师也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可见,礼仪在佛门是相当重视以及应该遵从的。“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

合掌、放掌

合掌:即双手合十贴近胸前。 表达诚恳、尊敬、友善。 在诵经、喝水、吃饭、工作之前先合掌。

在修行上来说:合掌能够使心平 静、安定、统一、宁静、稳定,注意力集中,紧张的感觉会缓和,是能达成身心合一的好方法。随时随地合掌,可以收敛散乱心,平定浮躁气。

问讯

是佛门问候的方式,亦是赞叹对方德高如山。表示谦虚、诚恳、恭敬。

方法:
虔诚的合掌,集中注意力,目光注视中指指尖,放松身心。
弯腰约九十度、颈宜直、头不可垂下。 表示谦虚的、诚恳的问候、请示。
起来时,手结定印,即是以左手三指包右手三指(右内左外),两大拇指尖相触,两食指指尖相合、竖直。 手掌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
经过胸前,表示你和佛菩萨都在我的心中。
伸直腰,举手到眉心,再放掌。

礼佛

是佛门中的最敬礼,双手翻掌,观想如面临佛前,以礼拜佛足的身行来供养佛陀,表示内心的尊敬与虔诚。以恭敬心表示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和感恩:以忏悔心忏悔业障,承认自己往昔所造的种种罪业,而诸障消灭。

方法:
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 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则注视两手中指尖。
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
跪下后,左掌随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
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许。
额头于双手间着地,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 “头面接足礼”。
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
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称谓

在家居士称呼出家僧侣时,有三种称呼法。即师父或法师。
一般称为师父,若表示恭敬则称法师,而 “上人” 乃是对佛门直系长辈之称。
佛门中称已出家的男众为比丘、女众为比丘尼,切不可称出家尼众为 “尼姑”,这是很没有礼貌又不尊重出家众的称呼。
若在家居士欲请示法师的法号,应问:“请问法师上下如何称呼?” 若欲询问对方皈依哪位师父,应问:“请问您的上人上下如何称呼?” 或 “请问您皈依的师门?”
若是在家人互称,可称呼对方 “居士” 或 “大德”。对于同门者或同修一律称为师兄。

四威仪

四威仪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仪则,提醒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动作须谨慎,以保持庄重威严形态。
行如风:行路当如风吹云、云过月,轻巧之中不失稳重;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走路时,心就在脚上,专心走路;不仅步伐要稳,更要如风之轻。
立如松:站立时,两脚微张,脚底前八后二,犹如松树般挺立。不宜两脚紧贴而站,如此容易疲劳且站立不稳当。站立之时,皆应身躯挺直,不可歪斜或抖动。
坐如钟:坐下时,要平肩、收颚、手放双膝,身心安稳不动,犹如大钟。切勿前倾后仰或左右歪斜。坐椅只坐七分(打坐时 “满分”),背不靠椅,不蹲脚不交足,或不抖动。
卧如弓:睡眠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右卧如弓,称为 “吉祥卧”;吉祥卧是佛菩萨睡卧的形态。

食的威仪

佛门有 “食” 的规矩,举止手势、身姿都有要求,并食存五观。
坐姿如钟。捧碗时,左手持碗,四指托碗底,大拇指压在碗边上,叫做 “龙吐珠”,左手是龙头,碗是珠。
右手拿筷子是 “凤点头”。
此外,不得嚼食有声、碗筷不得发出声、不得狼吞虎咽、饭菜不得遗落在外。要珍惜食物,每一粒饭,每一滴水都应珍惜。

衣的威仪

应穿着整齐、朴实。
不可在寺院到场内光膀子、卷裤腿、穿睡衣。
不宜穿吊带装、露脐装、超短裙、短裤等。
不宜佩戴过多饰物与贵重物品。
女性也不宜涂抹浓妆。
鼓励参与佛门共修者穿着海青与缦衣(已受持五戒者)。

殿堂礼仪

不喧哗、不在佛殿或寺院范围内跑动。
不随便敲打法器。
不能坐在佛殿内闲聊与干扰到其他人。
不带荤食、烟酒类进入寺院道场。

寺院参访礼仪

寺院道场是让我们亲近三宝的地方,也是大众僧俗修道的清净处,它也是我们佛弟子共同修积福慧的地方。
然而为了维护三宝的清净庄严,佛弟子进入或参访寺院道场是,须知一定的行仪。
入寺应从山门之边门、侧门进出,以示恭敬之心。传统寺院建筑构造会和现代寺院道场有所不一样,但是也应尽量靠侧进出。
入寺后即行至大殿(如前有天王殿即至天王殿),脱帽、慢步,从侧门入大殿礼佛三拜,或以香供养(大殿正中位为住持及职事大位,不可于此礼佛。)礼佛毕,可自行瞻仰佛菩萨圣像、殿堂建设,或向寺僧请问佛法,或自行阅读礼拜,但应避免嬉闹、喧哗。遇人则应合掌称 “阿弥陀佛” 问好。如要请教佛理,可行至客堂,先问讯请示,在许可下才进内与坐下,否则不应冒然闯入。
若欲留在寺院内用斋或留宿一日乃至多日,可向客堂知客僧请问可否。若获允许,则随其至客房安置,称为安单。
凡参加佛事活动或自修用功,因而留宿寺院者,须问明寺中作息时间,以随众作息:如早上起床(起板)、晚上就寝(安板)之时间;早、晚课诵之时间及内容;用斋时间及方式等等及其他所须注意事项,以免误触寺规而损己福报。
而留宿寺中,不可食荤腥酒肉。
参加课诵佛事时,最好自备海青,受戒弟子亦应携带缦衣以庄严道场。
离寺前凡所用具皆须洗净,置回原处。须知寺中一草一木皆三宝物,非常住师父应允,切勿误用盗取。
佛弟子须知,能于寺中参礼片刻、一食、一宿,即种下清净善因,为难得之菩提善根,应感恩大众僧供养我清净心。若非以熏习佛法,或供养护持常住,反以贪爱心食宿十方物,可谓大损己之福报。
在宿止寺院期间,应主动帮忙打扫清净与请问帮忙。或离去时随分供养寺院,均可免侵损常住,并能积己之福报。
离开寺院前,诸事妥当安排完毕后,应到佛前三礼拜告假及向常住师父告假后,方始离去。

慈悲持素救地球慈悲孝悌圆家庭慈悲法门净身心

未来计划

多一份礼仪,就多一份和气。只要以礼待人将有助消融彼此的矛盾与芥蒂。

只有重视礼仪,社会才会更和谐、安定;我们也活得更健康、快乐与安宁!

礼仪讲座

礼仪培训课程

礼仪手册

礼仪教育光碟

礼仪生活营

礼仪实践手册

慈悲持素救地球慈悲孝悌圆家庭慈悲法门净身心

观音法门入门课诵手册

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法喜的修行经验,在成佛之道上精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