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缘起

当我们还在为先进发达以及丰富物质充裕着而沾沾自喜的同时,然而内心却越来越等不到满足。房子虽然越来越大,亲情却越来越淡漠;工作越来越充实,压力却越来越多。

丰富的背后,这个世界上依然还有很多人在过着缺衣食的生活。他们或许上一秒还是富翁,这一秒却在社会的某一个角落吹着冷风。

不要忘了提醒自己,生命和宇宙还存在着这么多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现实,它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都处在变化当中,可是这些变化却使到我们越来越感到紧张、无助、不安、封闭… 担心下一秒会发生些什么事情。我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来自于外在。长期的紧张、封闭与不安等使到我们疲惫不堪。有些人甚至积郁成疾。并非危言耸听,殊不知,这些症状已经普遍存在于现代都市人的身上。

生活充满了焦虑和烦躁,我们在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被种种情绪所支配,我们已经不再属于自己,并且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人世间,免不了有贪、嗔、痴等种种恶习,这是造成人类疾病和痛苦的根源,如果不从根本上治疗,只能救病于一时,而不能彻底根除。这时,心灵上的净化与建设是迫切需要的,只有使我们的心回归本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安详与快乐。

明吉法师荷担如来家业,时时以佛陀精神为导,眼看世间种种乱象,皆由于人心迷茫沉沦业海不知所依,以佛法化为宝筏引领众生远离苦厄是法师的悲愿。 佛法浩瀚,从何而入?佛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告诉无尽意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菩萨的慈心悲愿就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在现时代,众生明吉法师发现《普门品》的内涵正可以让现代人的心灵找到方向;而《心经》的智慧是解脱的导航;再以禅修行持为一套自利利他慈悲法门,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真正的修持以达致圆满正觉人生。

慈悲持素救地球慈悲礼仪建社会慈悲孝悌圆家庭

培养学佛的正知见

在主修持任何法门之前都应拥有学佛的正知见。此外,加上学佛行仪,落实身、口、意的净化,再通过戒、定、慧的修持来达致圆满正觉的人生。

在培养正知见之前应先了解世尊释迦牟尼的一生。

佛陀的一生

佛陀释迦牟尼佛是由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悟觉宇宙真理修行而成。他大约出生于周 庄王九年(西元前 570 年),寂灭于周穆王 53 年(西元前 486 年),游行弘化 49 载;具有历史上足以考据、验证的背景、足迹与行化。

在佛陀 29 岁时,有感于人间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在菩提树下苦修 6 年,终于彻悟。他了悟到一切事物无法恒常存在,了悟到 “我执” 制造了一切痛苦,了悟到任何事物都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性等宇宙人生真谛,这些真谛就是佛陀的大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陀并非是一个人名,而是心的一种状态。佛陀是觉醒者,是净化了一切杂染并证得解脱的成就者。

佛陀的证悟

佛陀证悟用一生来实践宇宙人生真理,被称为 “正见”,即观察事物所体证到的见地。正见是对 “苦、集、灭、道” 四谛的深彻见地,是佛法修学中八正道的主导者。

正见就是了解世间一切皆苦(苦谛)、苦是有原因可循的(集谛)、苦因即渴爱、苦是可以被消灭的(灭谛),当修行成熟时,就会抵达涅槃境界,灭除诸苦。灭苦是有方法可循的(道谛),这个方法即是指八正道。

解脱道的领航者

佛法的修学,以解脱为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经历闻慧、思慧、修慧的三个阶段,经过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条修炼途径。

而正见居首,由闻慧开始,即对因果、事理、四谛、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从听闻佛陀的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进而再进一步理解佛法,并最终以佛法作为自己的见地。

万物皆有因缘生起:缘起

缘起论包括 “因” 和 “缘” 两个部分。因是根本,缘是条件,因缘和合而产生世间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和合而生,这就是世界、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一切法的生起、存在,以至坏灭,都离不开因缘的作用,因缘具则生,因缘散则灭。一切法的生灭既有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礼可据。

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只有明白了此道理,才能达到菩提觉悟。十二因缘是世尊证悟时的基本佛法之一,它看似浅显易懂,其实其中蕴含着无穷奥秘。这十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说一切众生之所以有轮回流转之苦,这中间自有很多的因缘。若仔细将这些因缘整理起来,便可以汇为十二支。

佛经中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必灭。” 就如同在说十二因缘的关系:有一支生起,所以另外一支也跟着生起;有一支消灭,所以另外一支也跟着消灭,如此循环牵连,互为因果。

人生的四条真理:四谛

了解了一切事物存在的法则 “缘起” 后,我们还要认识佛陀所悟出的人生真理,即 “四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这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就是 “苦、集、灭、道”,是要告诉人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它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佛陀证悟后,第一次宣说佛法是提出这四项前提,向世人解释关于人生真实状况的价值判断及其解脱道路的真理。而后,多次说法提及此四谛之理,可见其重要性。

修此除彼:三学与三毒

四谛中的苦谛说,人生充满了痛苦。而这些痛苦是怎么来的呢?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追逐名利、胡作非为而又不听规劝的现象并非鲜见,其重要性和危害性就好比佛教教义中的三毒 “贪、嗔、痴”,甚至比之更严重,这些是造成人们痛苦的主要根源。

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生恶意,痴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

佛教修持法门:三学

戒、定、慧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是佛教徒修持的基本学业。戒是佛教徒的行动规范和守则,戒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种类。修三学的目的是为了去除贪、嗔、痴,最终解脱痛苦,到达涅槃之境。

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的戒律,是一种对修行者身体的约束,而不涉及对思想意识的疏导。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是对人精神状态的严格控制。慧学指通过对心的训练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是佛教对人生活世界的一些基本看法或分析。

除三毒修三学

当今社会的道德失落,根本原因还是人性自身的弱点未能克服,而人性最根本的弱点,无非是 “贪、嗔、痴” 三毒。三毒是一切罪恶和不道德现象的根源,只有彻底消除三毒,净化人心,才能减少人类的痛苦,构筑和谐的社会。佛教一方面指出道德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又提出对治的方法,强调以 “戒、定、慧” 三学来消除三毒,从而为社会人生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德。

通过三学来消除三毒,使人身净化,即是接触我们自身痛苦的根本,也是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重要方法。

生命的真相:无常无我

人生往往不是依照我们的旨意运转,世间也没有一件事情是固定不变的,这便是生命的第一个真相—无常。我们把自己看得如此重要,其实是可笑的,是自己给自己寻找了无明的压力。

真正善用人生的方式就是认识到 “自我” 是不存在的。生命的第二个真相是 “无我”。在我们亲身的经验里去发现生命的真相,你将会以更加放松的心情去面对世间一切事物。

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四念处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住所。我们常常执着于自我,认为我是常的、乐的、净的,这是众生生起的四种颠倒妄见,而四念处的修行就是以智慧来观察身、受、心、法四境来破除这四种颠倒妄想,认识到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从而走上正道,通往涅槃之路。

构成宇宙万有的根本:五蕴

佛教认为世界和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构成,这五种因素被称为五蕴。这五种因素各自成为一类,即可按一定因果关系紧密聚积在一起,又可按一定因果关系而分离。

五蕴组成的世界和生命,不论在时空还是形态上都是变化无常的,不受任何意识支配。

灭苦的八种方式:八正道

八正道主要是指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八正道可以分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类,精神生活以正见为主,正思惟、正念和正定为辅。物质生活以正命为主,正业为辅,正语和正精进两者兼有。八正道是八种解脱成佛的途径,为佛教修行的最早方法,这八种方法犹如盘旋的山路扶摇直上,引领修行者抵达涅槃境地。八正道体现了如来佛智慧的最高层次,展示了佛祖总结的全人类智慧的最高结晶。

从今天看来,八正道也是正确的人生指南和激励人心的座右铭,是人类求得进化的科学依据和自我完善的最佳方法。

铁面无情的定律:因果业报

佛教中的因果业报理论是由缘起论产生的,是轮回理论的基础,反映的是牵引至后果的人生规律。众生只有行好的因,才能得好的果。

生命的流转:六道轮回

生命并不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而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讲到轮回,有人也许嗤之以鼻,认为在如此现代化的时期讲解因果轮回的问题是和现实不符的,和我们的生活相距太远。

佛教中的轮回观主要是指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这六道中轮回,六道轮回的场所,轮回是苦的根源。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不开轮回的道理,宇宙的运转是轮回,善恶六道的受生是轮回,人的生死也是轮回。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次生命的开始,今生只是我们很多次生命里的其中一次。这便是所谓的 “轮回”。

六道即是众生在三有—欲有、色有和无色有中所投生的六种生命形态。六道又分成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包括苦相对比较轻的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三恶道包括苦相对比较重的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

尽管生命形态细分可以有无量无边的种类,但总脱不了这六类。善趣和恶趣不过是相对之下一种好一些另一种差一些,但在本质上却都是没有永恒和真正的福乐可言。

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寂静

既然有轮回,那么就会有涅槃。其实真正的涅槃是不生不灭。如果按照佛法修行,便能进入一个解脱的境界,这就是涅槃寂静。这种境界从无常中看到常,从无我中看到我,从生灭的虚幻苦恼中看到永恒真实的快乐,是一个极乐的境界。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但是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现今有时也将之称为 “彼岸”,是可以到达的,就在当下此刻。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的理想,因此列为三法印之一。称为 “涅槃寂静”。涅槃寂静就是灭除了贪、嗔、痴,去除了烦恼,而得到的无与伦比的快乐。通向涅槃的途径就是实行我们前面所讲的八正道。

慈悲持素救地球慈悲礼仪建社会慈悲孝悌圆家庭

学佛行仪(戒、定、慧)

在修学道上,除了必须拥有正知见,佛弟子也应学习一定的佛学行仪。学佛行仪,就是学 “佛” 的品德与行为。

修持道上,信念的具足是必然的因素,它使我们对自己的修行产生理智的信心。这种信心的生成,必须配合智慧才行。虔诚心与信心是我们修行的良好基础,有了信心和虔诚,修行必会生起热忱与精进从而获得更多收获。

虔诚并不是盲目地接受任何事物,怀疑与发问是发展真正信心与虔诚的优良基础,应该培养这种基础,而不是加以仰制。佛教的信心指的是心的正面状态,被解释为清明、信念和追求的热望,针对的是实际存在而非想象的人或事。

三皈依

皈依,也是一个与信心关系密切的名词。佛教的皈依指的则是将每个人内在所潜藏的无限能力加以发掘和利用。我们皈依的目的,就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

众生轮回六道,苦不可言,唯有诸佛菩萨能依赖。所以学佛之始,必须皈依三宝。皈依即归投、依靠;三宝谓佛、法、僧。
佛代表觉者,能觉察烦恼并觉悟真理,进而成就出最圆满的觉性,解脱烦恼生死的束缚;
法代表真理,依此真理而行,能引导众生趣向解脱;
僧就是实践佛、法教诫的行者,以住持佛法、利益众生为本务家业。此佛、法、僧为佛弟子皈依的对象,又因佛、法、僧能让众生绝离烦恼、获得清凉,是宇宙中最庄严、最殊胜者,故尊称为 “三宝”。

欲皈依三宝者,须请法师主持皈依仪式,证明皈依。但此法师仅为皈依证明师,所皈依的对象实为十方佛、法、僧,故不可自称皈依某某法师。可说某某法师为己之皈依师、教授师、亲教师。皈依后为正式佛弟子(或称三宝弟子),即确定在生命历程中向三宝学习的方向。唯佛弟子既已皈依三宝,应对佛像、经书、僧伽起恭敬心、拥护心、供养心,以三宝为师、为父,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更不可偏离三宝。

受戒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学是学佛的基础。佛陀涅槃前教示佛弟子应 “以戒为师”,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宝藏,令生命得到光辉、庄严,到达真正的安稳处。佛弟子常常误解戒律是种束缚,其实不然。

持戒的意义是断除不该做的恶习与事情,并时时行善。正信的在家居士应遵循三皈、五戒,这是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持戒不是种约束,它具有警惕作用,也是一种 “防护”。持戒的目的是在止恶行善。止恶为不造一切恶业,可远离苦的果报;行善为努力行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

戒又分为出家戒与在家戒。出家人受出家戒,旨在出离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缘,故受在家戒。在家戒种类有三,在家居士可诚心于僧众间求受持,次第进学:
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为最根本戒,是众善根本。
· 不杀生:主要是以不杀人为主。
· 不偷盗: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义之财。
· 不邪淫:主要不违社会秩序,不背人间伦理,不妨害家庭,不损伤健康。
· 不妄语:主要不以语言使到他人受到损害。
· 不饮酒:应包括麻醉药在内,主要是不以饮用酒精及麻醉药,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杀、盗、淫、妄的犯罪行为。

八关斋戒:此戒是佛陀慈悲特为在家居士所制,以种下出离的因,为时一日一夜的出家戒。
· 不杀生
· 不偷盗
· 不淫
· 不妄语
· 不饮酒
· 不香华鬘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
· 不坐卧高广大床
· 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受戒期间:欲学习出世清净生活的佛弟子都可受持此戒,可于假日六斋日受此戒。戒一日一夜后即自然舍戒,需重新受持。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菩萨戒:此戒是种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精神,行菩萨事之大乘戒。
· 内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萨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但菩萨戒,重在戒心,总摄一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而不受限于戒条。
· 受戒期间:发菩提心,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以六度波罗蜜济度众生终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萨戒,生生世世戒体永在。
· 特别提示:佛弟子一旦受戒后,应护持净戒,不可轻言犯戒。若犯戒后,应如法忏悔并不再犯。

发心

发心即是发 “愿心”,也可说是 “发愿”。发愿即是行者修行方向的引导。愿力有大有小,但只要发起正愿,就能引发佛弟子朝愿力实行的动力。诸佛菩萨之所以成就其无边功德,即是由于其因地修行时所发广大无边的誓愿。

佛弟子可学发与菩萨相应的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门中所谓发心,特意指发菩提心。菩提心即是发起行菩萨道之愿:愿以六度波罗蜜,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故所有大乘佛法即建立在菩提心上,是成佛的决定要素。

菩提心精神之具体实践可以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来体现。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喜是庆悦不嫉、舍是放舍忘怀;此四心对无量无边的六道众生而发,令众生离苦难,故称四无量心。对一切众生平等而不执着,能发起一念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议。

佛弟子对三宝的态度

佛弟子可分成在家佛弟子,就是所谓的居士、信众以及出家佛弟子,即是僧伽、比丘、比丘尼。僧众的责任是住持三宝、弘扬佛法;而关于信众对三宝的态度,居士们应该要有以下几个正确的观念:

(一)、佛陀将住持、弘扬佛法的责任付予僧伽。
(二)、僧团代表三宝,也是佛法运转的主体力量。
(三)、佛法的整体弘传,使到众生的福利安乐得以绵延。
(四)、供养、拥护三宝,是一切众生、也是在家居士福德的泉源。
(五)、佛子出家乃是解脱之因,所以拥护出家僧众,也是自种解脱的善因种子。

关于以上五点,居士们若有正确的信心、信念,则将认识到:在家居士、在家佛弟子是有责任恭敬供养、护持三宝的。而供养或布施分为三种,即“法施、财施、无畏施”。
法施:通常指的是僧众以佛法施予众生。就居士而言,亦可依随在僧众下做法施。
财施:这个 “财” 包含金钱财物、人力等。例如我们用种种的金钱财物供养常住,以护持僧众修持及弘传佛法的经济所需;或是付出身心、智慧,为佛教事业助一臂之力等等。
无畏施:表现对三宝的护持。我们应该尽心去维护佛教的发展;对于外道、邪道以及恶知识破坏佛法,我们必须要提出佛法的正见来辩驳。从积极的方面,提倡正信的佛教以及正知见的信仰。

在拥护三宝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避免一些无心的过失。

第一、我们应该避免自高、倨傲于僧众。比如说,信众、居士之间,有人有宿世的福报;或者是拥有庞大财富的企业家;或者是拥有大富贵、大权力的官员等。然而,身为一位虔诚的居士,应当提醒自己,虽然今生有大富贵,都是因为我们前世以谦卑、供养的心情对待僧众,所以才得到今生的果报,不应把前世的善因做为今世的恶果来使用。甚至避免仗着自己的福报与金钱或者地位,而对僧众有憍慢的心态。

第二、我们应避免与僧团形成相对立的局面。作为居士团体的领导,除了须拥有佛法的正知见,在弘扬佛法或带领居士们学习佛法上应避免自成一体,并和僧众形成对立。僧俗之间应互相交流与共同学习。如此,僧俗之间便能依循佛教的伦理次序,团结一致,发挥群策群力的力量。

第三、我们应避免参与僧众、僧团过失的讨论或批判。僧团事务应秉持僧事僧决原则,只要不违背世间的道德、法律,自有僧众合议裁决,居士应尽量不批评三宝或僧众过失,更不要干涉僧众之议处。身为佛教的居士,我们有维护佛法长远发展的责任;三宝的永续,是我们每一个在家佛弟子永远的使命。

慈悲持素救地球慈悲礼仪建社会慈悲孝悌圆家庭

展望未来

活动计划

佛学课程
观音法门
般若心经
禅净共修
法味茶禅
身心排毒营
参学朝圣团
心灵讲座研讨会

慈悲持素救地球慈悲礼仪建社会慈悲孝悌圆家庭

观音法门入门课诵手册

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法喜的修行经验,在成佛之道上精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