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佛法开示

慈悲平等才能缔造和谐

By September 26, 2008March 7th, 2019No Comments

去年卫塞节主题 “宗教和谐,建国基石” 是一个大方向。

如何落实这个大方向,则必须由今年所提出的 “实践慈悲平等,共创和谐社会” 做起,才能逐步落实建国理想,两个主题正好起著连贯性的作用。

全球浮现求变新格局

迈入 2008 年,正当全球经济社会普遍浮现求变的新思维、新格局,倾向于多边主义协商世纪进程演化的同时,我国政经社会也无可避免地面对转型的震荡和挑战。各个领域更是必须做好应对和调适的准备和绸缪。

宗教界能够扮演的角色,就是针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提出对治的良方。

这个良方即是 “实践慈悲平等,共创和谐社会”,落实佛教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的慈悲精神。

基于世界乃六大缘起、同体共生的宇宙科学观,抱持佛教不分种族、阶级和信仰差异(当然不包括贻害众生的异端邪信)的信念,以减少政经、种族和社会的不协调,致力凝聚众缘的和合善因,才能共创和谐社会的善果。

佛教激化现象的省思

年来亚洲佛教出现西方媒体所指的激化现象,虽然这种现象也许是国际政治角力渴望的神奇筹码和对立集团之间所乐见,惟佛教界却更应提高警觉,避免陷入政治权谋与种族斗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当前宗教、种族仇恨交织政治纷争祸延全球的共业灾难,正是以慈悲救度、净化人心的菩萨道精神为理想的佛教弘教者的前车之鉴。

慈悲平等的佛陀教育精神,乃是对治嗔恨、战争与种族冲突的不二法门。

而慈悲心的修行则必须从个人的涵养做起。当人心和谐、众生悲悯而具智慧,极端思想行为则自然消融不起。

包容、宽恕、体谅和尊重乃是实践慈悲平等的表现。

有了这个前提,才能通过沟通以消弭彼此的成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否则,不在慈悲平等的基础上谈和谐,犹如石缝插秧、旱地行舟而徒费心机。

重点就是唯有个人身心和谐,才能达致群体和谐,也少有和合的众缘来共同成就、创造社会的和谐。